为何不少人那样努力,却还是失败了?努力≠成功,备考的过程中或许会有不少细节影响着成败,大家不能不注意。特别提醒大伙注意8个考研失败的教训,目前纠正还来得及。
1、你不可以只靠励志决心支撑你学习的日日夜夜
鸡血是一种trigger一样的东西,但它没办法叫你达到目的;叫你达到目的的,是习惯。
习惯就是把你打了鸡血后的一种热情凝固下来,固定成一种模式,以便在你心情不好时、不想学习时、没状况时,你仍能根据之前定好的路往前走,而不是被你的情绪所左右、妨碍以至停滞不前。
2、你要真的的“学习”
有了一个学习态度,譬如:上午学数学,下午学专业课,晚上看英语和政治,那样到底上午该怎么样学数学,这个习惯的效率怎么样呢?你在schedule上写你9:00到12:00学数学3个小时。
但其实,这3个小时包含你15分钟找座位坐定、15分钟冲咖啡、刷微博20分钟、回短信N条、学不进来发呆累计半小时......
假如你详细记录你这3个小时时间的流向,你会发现,你真的学习的时间只有1.5个小时甚至更少。
所以听过不少人怎么说“我7点去图书馆占位”、“我天天学习12个小时,可是我还是没考上”的时候,我不了解我是否应该表示对他们坏运势的同情。
说实话,学习是这世上为数不多的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事情了,但首要条件是,你必须要诚实地面对我们的学习时间,有的时候,你只不过“筹备学习”或者“在做与学习有关的一些周围工作”而已,并没真的的“学习”。
3、不要让“刷微博”、“发呆”占据你的时间河床
在近一个月刷豆瓣中,只遇到过一句对大家的生活特别要紧的话,原话记不太了解了,也记不能是哪个说的了。
大意就是:作者过去记录了她天天刷豆瓣微博的时间,发现这类时间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不是刷社交网站占用了大家的时间,而是刷社交网站填充了大家什么事都不干的时间。
因此,第二天开始把schedule排得又满又紧凑,我先把要做的事先一股脑的列出来,然后再分什么是要紧的、什么是可以零碎时间做的,然后把它们排到时间表里,甚至划分到10分钟的单位。
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一天我过得特别充实,我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都完成了而且,也没耽误我刷社交网站,由于我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飞速、集中地浏览了信息。
李笑来老师说过,时间是不可以被管理的,能管理的是自己,其实,对我来讲,时间的确不可以被管理,而被管理的是事务。
事务流淌在你的时间河床里,不要让时间河床干枯,如此你就只能发目前那些干枯的河床上,散落着“刷微博”、“发呆”如此搁浅的破船。
4、完全确定你是不是要考研
你要把考虑“我是不是考研”“我该考那所学校”当成一件写在list上的事,也就是,你不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反复去琢磨这件事。而是,你专门拿出一个时间段,譬如:我目前用3天的时间好好想想我将来的走向。
我需不需要考研?我需不需要考这所学校?把考有哪些好处、坏处,你的优势、劣势,搜集学校的信息,与爸爸妈妈朋友学长交谈等等做一个决定所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全部考虑了解。
最后!你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非常简洁——我考(不考)研!我考XX学校XX专业!好,结束了!
你目前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把你决定的事情做到!而不是你一边复习,一边还在怀疑。
我到底需不需要考研呢?
听说今年的分非常高啊!
听说明年要缩招啊!
”进而到“考研到底有哪些用呢?
目前不到处都在说研究生泛滥了?
况且,我真的要考这个专业吗?我不是太喜欢耶...难道我一辈子就要做这个吗?
时间可以被用来花在甚至挥霍在做决定上面,但一旦做了决定,时间就需要全部用在实行决定上面,而不是反复思疑你做的决定,反复思疑,那是你做决定的一部分。
5、追求形式感,完美主义
从小学中学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不少同学的笔记一直做得一丝不苟、甚至相当漂亮整洁,但问题在于,小学时的常识毕竟不多,而考研时候需学会的常识量就非常大了。
笔记做的整洁了解并没什么不好,但,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这真的有必要吗?
你必须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困难程度级别;
你必须要按顺序听互联网课堂;
你必须要把做错的题重新誊在一个本子上;
你必须要把做得不完美的那页笔记重新做一遍;
你必须要根据一个特定的routine去实行复习计划...
这都没问题。但,在做这类事情的时候,你要有一个了解的意识,那就是,你的目的是考上研究生,你的目的不是做一本整齐的笔记,你的目的更不是按一个特定的routine把事情做完。
一本整齐的笔记、一个高效学习routine都是为了达到目的而是用的方法,就像那个著名的禅宗公案一样,禅师伸出手指向你指出明月,但你没看到明月,只看到手指。
目的性不强烈明确,比较容易在各种眼花缭乱的方法中迷失,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个好习惯是常常问自己:如此做对我达到考上研的目的有帮助吗?只做最必要的事,只做效果最好率的事。飘忽不定最害死人了。
6、避免困难的、只愿做自己善于的
冯仑有句话大意是:倘若你有一个问题,你逃避它,那样你就有了两个问题。不少同学对数学和专业课这两个大头确实相当头痛。所以一直拖延学数学和专业课的进程,仿佛如此问题就能自行消失一样,而不停地将时间很多浪费在已经很好的英语和政治上。
如此做的后果非常紧急就像上面说的,你开始有了两个问题:
你没复习最难的数学和专业课
你为你天天没复习它们而感到愧疚,为时间的临近而焦虑
学习中,什么是简单的,什么是困难的?就像时尚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里讲的一样,停留在你的学习舒适区里是简单的,而去探索舒适区和未知区中间的部分是困难的。天天只不过做做英语阅读、画画政治书的线当然是简单的。
在做这种事情的时候,你的脑袋的CPU占用率非常低。但解一道二次积分的数学题是困难的,你的精神会比较紧绷,CPU微微发热。
当你为了躲避最困难的事情找诸如“看英语和政治也是在学习呢”的原因时,别骗自己了,你了解你并没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冯仑那句话的后半句是:假如你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那样你就只有半个问题。
7、优柔寡断、停滞不前
生活不过就是用手里有些筹码去换另一些筹码,而生活初期的筹码相对来讲最好获得。
譬如高中你只须成绩好就能考上清华北大,而当你大学要申请出国的时候,就不止是成绩了。
而当你到社会上想要做出一些成绩来的时候,原因就更多了。所以,假如你过去像我一样犹疑不决,思前想后,以过来得到的教训,就想说先把你能拿到的筹码拿到手再说!
不管它将来有没用,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就像打地主摸牌一样,你不可以摸到个3就扔了吧,没准等等就有个炸弹呢、再不济也可以三带一出出去啊。这类都是筹码,即便你目前不了解你喜欢什么,你要什么,但等到你喜欢的东西出现了,你要有筹码去换。
你以为那些一路清华北大全奖出国读名校华尔街高薪的人是比你多牛吗?不是的,是人家初期就开始积累小筹码。高中搞好成绩、大刚开始找实习、找学长学姐提携、与教授多接触、不放松GPA、探寻各种机会。
一步一步的累计,最后得到那些,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没什么神奇的,就像ebay上什么别针换别墅这种事情一样。伴随筹码的增加,你的话语权越重,你的选择权越大,你能换到的东西更好。这就是滚雪球,而且还有可怕的复利!
8、工作了是不是考研
有不少人鼓吹考研、读博有风险,入市要小心什么的。排除那些在校生,为何依旧还是有不少工作了的人也在考虑是不是要考研。这就证明,以自己的条件、人脉、背景来讲,至少考研还是一条走出现在不如意情况的出路。
其实每一个人的背景和历程都是不同的,就像上面说的,每一个人手里的筹码是不同的。
一个手里捏着3.8+GPA、交换生身份、有科研项目的人,对国内的研究生教育会不屑一顾。
一个手里捏着N个名企实习历程的人,鼓吹你:读研有哪些用啊?逃避就业!越早出来经验累积得越多!
你如何想?小马过河吧。有人对考研趋之若鹜,有人对考研不屑一顾。都是不一样的历程和机会导致的认知不同,这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你要看了解你一个人的近况!你一个人最了解你一个人的近况,你最了解在近况上你能干什么。
一个由于偶然的机会没读研,却在工作中越做越好的人当然会感觉“幸好当年没读研”并鼓吹那些想考研的人不要考。
但,他又不是你,只有你一个人了解自己有多苦或者是多困兽之斗,而考研对于现在的你来讲,真的就是the best hope了。那你不考你在等什么?你在等筹码自行出现吗?
以上仅供参考,结合我们的状况非常重要,不要轻信其他人,大伙都是小马过河,没哪个比哪个更高明。